本 文 約 5410?字
閱 讀 需?要 14?min
今天各種杯具,藍瘦香菇,實在蚌埠住了!
請在一分鐘內(nèi)準確翻譯上述語句的含義。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絕對不是難事。畢竟,掌握諧音梗,不僅是日常交流的通關(guān)密碼,更是網(wǎng)絡(luò)“生存技能”。大伙對諧音梗不僅用得得心應手,造得也是不亦樂乎,生生把一個個字眼喂成了喝足水的春筍,一個不經(jīng)意,就冒出來一個,還次次都有新花樣。
所以,諧音梗到底有啥魔力,讓大伙欲罷不能呢?
員外郎還是園外狼?
如果說玩諧音梗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司馬光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在他的《涑水記聞》中就記錄這么一件事兒。
這一天,北宋大臣石立中和同僚們一起到南御園(可以理解為古代的動物園)看獅子,一問得知,這猛獸的伙食不一般,一天得吃五斤肉,放在當時來看,甚至比一般官員還要好上幾分。這下,大伙心中冒上了酸水,有人開始嘀咕,難道我們官員還比不上一只獅子嗎?
同行的石立中見狀調(diào)侃了一句:“我們這些‘園外狼’自然是比不上園中獅了!”
園外狼,其實是官員們大致官職“員外郎”的諧音,石立中漂漂亮亮的一個梗,成功換回了大家的開懷大笑,也讓眾人的那點醋味煙消云散了。
要說石立中是古代玩梗第一人,其實也大可不必。畢竟,用“諧音”造詞遣句,在很早之前就成了人們開口下筆的一則法門。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清?!?/p>
我們在詩仙太白這首浸滿感懷愁緒的《勞勞亭》中,也能尋到諧音的影子。柳,諧音“留”,表達留別或挽留之意,因此成了古人們訴說離別、寄托思念的常見選擇。
如此一來,頂著諧音的光環(huán),“柳”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水中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里穿梭不說,還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適逢離別,論誰都想折根柳枝,詩人施肩吾更有意思,年年折楊柳,而且還折同一處。另一位詩人王之渙看著任勞任怨的柳樹實在于心不忍,長嘆了一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算是實實在在地給柳樹打抱了一次不平。
?
折柳送別的習俗也沿襲到了現(xiàn)代。來源/網(wǎng)絡(luò)
不過,古代諧音的背后也不都是這么陽春白雪、美好溫暖。
宋僧釋文瑩《玉壺清話》里記載,北宋時期的一位右諫議大夫原名樊若冰,太祖一聽不樂意了,“若冰”這不是諧音“弱兵”嘛,念著聽著都極為不順耳。樊若冰立馬捕捉到了皇上的不快,二話不說,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樊知古”。照這么看,通曉諧音梗,善解上意,也是樊若冰能博得青眼的關(guān)鍵之一。
還有人把方言和諧音組合在一起“玩”。明朝書法家陸深的《豫章漫鈔》記載著一則笑話,說郡中譙樓落成,太守沾沾自喜,題了一塊匾,曰“壯觀”。同知王卿見了,本身對太守日常作為就不怎么滿意,拿自家的方言“作梗”,暗懟了一句:“何名‘壯觀’?自我西音‘贓官’耳!”經(jīng)過陜西方言這么一加持,太守自夸自賣的“壯觀”徹底成了“贓官”,淪為對其為官之道的犀利諷刺。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深。來源/網(wǎng)絡(luò)
古代這些五花八門的諧音是打哪兒冒出來的,目前仍眾說紛紜。其中一種是同音假借,找音同或相近的字眼借用或轉(zhuǎn)移它的意思。這算是許多古諺語和雙關(guān)語產(chǎn)生的核心秘訣。咱們天天說的“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這么回事。在最原始的記錄里,這句話應為“打破砂鍋璺到底”。晚清的語言學家孫錦標先生就曾轉(zhuǎn)引黃庭堅《拙軒頌》中的“打破沙鍋一問”,并一針見血地指出:
按‘省問” 同“璺”, 沙盆質(zhì)極薄,破則其璺到底,俗怪人詰問不已而為斯語,同音假借,古風人之例也。
——《通俗常言疏證》
轉(zhuǎn)引自孟肇詠,《語文研究》,1987年
“璺”讀作wèn,和“問”同音,本意是陶瓷或玻璃器具的裂縫。砂鍋被打破,自然是“裂”到底,大家一看,這拿來指人追問不止不正合適嗎?流傳下來,就成了咱們熟知的“打破砂鍋問到底”。
再往深究,恐怕還是得溯到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有研究者指出,語言諧音里富含著語義的內(nèi)指性,它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能夠顯出人民群眾深邃的心靈智慧。說簡單點,便是類似的語音觸動了人們內(nèi)心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讓諧音成為方便而生動的表意。許多民俗證明了這點,比方說,那時候大家都喜歡在家里放上葫蘆,就因為葫蘆諧音“福祿”,能讓人聯(lián)想到好兆頭;再比如,古代北方民間造房一般不用桑木、桃木,害怕諧音“喪”“逃”;結(jié)婚時放上大棗、花生、桂圓、蓮子,合起來“棗生桂子”,諧音“早生貴子”。
這么來看,當我們掀開那層生動甚至無厘頭的諧音外衣后,也能在豐密的語義網(wǎng)絡(luò)中,觸到幾分美好祈愿和憧憬的心意。
?
今天的諧音梗都是啥?
比起古人,現(xiàn)代人用諧音梗的能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網(wǎng)絡(luò)興起后,自由多元的發(fā)言場景和交往空間,讓諧音梗也卷了起來。熱詞的場子,“杯具”還沒站穩(wěn),“狗帶”就來砸場子,沒過多久便是“鴨梨山大”閃亮登場……
稍微梳理一下,要在這場激烈廝殺中博得網(wǎng)絡(luò)弄潮兒們的青睞,形形色色的諧音梗們,至少得有這幾把刷子——
能力一?
把握方言精粹
?代表諧音梗:雨女無瓜、藍瘦香菇、奪筍
諧音諧音,肯定得與大伙真正想表達的字眼語音相同或類似,如果加上方言或口音,更能在巧合中催化出獨特的戲謔效果,自然能讓人過“耳”不忘。脫胎于此的“雨女無瓜”“藍瘦香菇”算是其中典型。
“雨女無瓜”這輩子估計都沒想過能這樣走紅。它源于兒童影視劇《巴啦啦小魔仙》,其中扮演游樂王子的演員在表演中略帶口音的表達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耳朵,什么“要你寡(要你管)”“自知之迷(明)”,憑著“迷”之口音和莫名詼諧感,成了網(wǎng)友新寵,其中的“雨女無瓜(與你無關(guān))”更是擁有了自己的詞條和解釋,幾乎在一夜之間刷屏網(wǎng)絡(luò)。一時間,“雨女無瓜”帶著點俏皮調(diào)侃,成了大伙對一些日常難題和雜事的巧妙回擊。
“你怎么還沒找對象?”“雨女無瓜!”
“你為什么這么胖?”“雨女無瓜!”
還有人一本正經(jīng)地總結(jié)道:“萬事皆可與你無瓜!”
無獨有偶,“藍瘦香菇”也是在這種契機下,被網(wǎng)友們從菜市場硬拽到了日常表達里。最開始,一位來自廣西南寧的小哥在短視頻中大肆訴苦,但濃重的地方口音讓原本的“難受、想哭”聽起來極其像“藍瘦、香菇”,視頻一出,小哥的痛苦愁緒倒是沒激起水花,但這句“藍瘦香菇”可扎扎實實地點燃了網(wǎng)友們的熱情,甚至還有人創(chuàng)造出了吉他彈唱版本。
又藍又瘦的香菇活躍在鍵盤上、對話框里,成了大家伙倒苦水、掉眼淚、說苦悶的金牌代言人,甚至2017年山東衛(wèi)視的春晚上,有一則小品直接取名《藍瘦香菇》。
2017年山東衛(wèi)視小品《藍瘦香菇》。來源/網(wǎng)絡(luò)
這邊人們才看上了香菇,怎料那廂又打起了“筍”的主意。
奪筍,音似“多損”,損又占著東北方言中的獨特味道和神秘意味,上口又好用,自然能成為網(wǎng)友們的心頭好。原本的憤懣、不甘、調(diào)侃、打趣,統(tǒng)統(tǒng)凝縮成了一句“奪筍吶!”
根據(jù)“新浪輿情通”統(tǒng)計,2021年“奪筍”全網(wǎng)日使用量均超1萬次。再后來,智慧的詞語小能手們還發(fā)展出了“太筍了!”“好筍”等一系列的表達——這陣仗怎么形容呢,幾乎是一夜之間,林子里的“筍”就被網(wǎng)友們拔了個精光。
能力二
可塑性強,隨時隨地想變就變
代表諧音梗:今天也要加油鴨!
不知從何時起,“鴨子”成了又一個日夜操勞、任勞任怨的物種。
鴨,諧音語氣詞“呀”,再加上一個“鴨”字,讓人聯(lián)想到毛絨絨的小鴨子、大嘴巴的唐老鴨、胖墩墩的可達鴨,不需多說,調(diào)皮可愛的味道溢滿了屏幕。隨著一組表情包的誕生,“鴨”正式向“呀”發(fā)起挑戰(zhàn),搖身一變成了最時尚的語氣詞。
周邊表達舉不勝舉。來源/網(wǎng)絡(luò)
除了可愛,“可塑性”更是它的制勝法寶。似乎碰到什么場景,一個“鴨”字都能在古靈精怪中滿足大伙的社交需求。你看,遇到新朋友,有了“你好鴨”;碰到糟心事,有了“蒼天鴨”“好煩鴨”;鼓勵自己,可以來句“今天也要加油鴨”;勉勵他人,那就簡單直白地吼一聲“沖鴨”!現(xiàn)在光一只鴨還不夠,還得成團出動,或者拉上其他動物,這就有了“我的馬鴨”“咋肥四鴨”……
?
能力三
無厘頭的聯(lián)想,奇奇怪怪的快樂
代表諧音梗:蚌埠住了
誰能想到,拿捏住流量密碼的“蚌埠”,只是安徽一個老老實實的地名呢?
除了讀音相近,估計大家再難找出“蚌埠住了”和“崩不住了”有啥關(guān)聯(lián)。關(guān)鍵就是這么個音近意不同,讓大家在直呼“搞不懂”的同時,隱約又能捕捉到新奇組合背后的無厘頭,如果再加上冒著流汗黃豆和淚珠的表情包,嘿,煩悶情緒中內(nèi)心里那點小九九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出發(fā)口。
關(guān)鍵是,從網(wǎng)友們的體驗來看,“蚌埠住了”的情緒適用性極強,喜怒哀樂都能輕松拿捏。迅速火遍全網(wǎng),成為新晉熱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這種路子雖然讓人捉摸不透,卻算得上“師出有名”。曾經(jīng),英國的語言學家就在幽默語義的理論研究中直接為“諧音梗”正了名。簡單來說,諧音、一語雙關(guān)的確都是讓幽默產(chǎn)生的妙招。
這也不難解釋,脫口秀等領(lǐng)域成了諧音梗的“重災區(qū)”。這頭是建國的“趙四孤兒”“開熏”“貪吃折”,那頭呼蘭還補上一句“貴在堅持”…… 雖然能把評委聽得想拍燈扣分,可耐不住就能把觀眾聽得哈哈大笑。
“完全沒錢花,能走什么路?”“梅花鹿(沒花路)”。來源/《脫口秀大會》截圖
諧音造梗為哪般?
以上都算是調(diào)侃,天天被諧音梗包圍的我們,高喊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同時,也要真的“打破砂鍋璺到底”一回,這些奇奇怪怪的諧音梗究竟為什么會出現(xiàn)?
其實,無論是古代的“福祿”還是當下的“蚌埠住了”,追根到底,都是一種語言隱喻現(xiàn)象。根據(jù)相類似的讀音建立聯(lián)想或者影射意義,尋著這條法則,老祖宗和咱們都順順利利地造出了朗朗上口又好用的諧音梗。就像美國學者費迪南德·萊森所說,中國人的象征語言,比一般語言有著更深入的效果,其中往往隱含著更加豐富的意義。
換句話說,一根折柳,一句“福到了”,不僅寄托著大家伙內(nèi)心真摯的企盼和思緒,也無異于一場滿載著智慧與巧思的意義創(chuàng)造,酣暢淋漓卻又接足了地氣。
門窗上的蝙蝠。因為蝠與福同音,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帶來好運的象征。攝影/seasky。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放到現(xiàn)在,咱們繼承了老祖宗們的妙想巧思,更在技術(shù)的發(fā)展中,找到了更大的舞臺。
你看,如果把近些年流行的諧音們梳理梳理,咱們或許能尋著點由頭。
像是表中所列舉和大伙日夜感受到的,如果把諧音梗認認真真分個類,其中有一類,絕對是涂滿了大伙的喜怒哀樂、心神思緒,還朦朧婉轉(zhuǎn),把語言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舉個簡單的例子。碰上了煩心事,一肚子的委屈無處訴,真在社交空間里寫一句“煩死了!”總顯得些許情緒化和極端。這時候,一句“蚌埠住了”就調(diào)皮而戲謔地化解了一切難題。同理,比起冷面無情的反駁,“雨女無瓜”恰到好處地轉(zhuǎn)陳了不滿,還漂漂亮亮地緩和了尷尬?
再舉個例子,隨著垃圾分類運動的推進,大伙面對著“干垃圾”“濕垃圾”苦苦分辨,摸不著頭腦,這時便有了“聞圾起舞”“手無縛圾之力”等一批梗出世,在戲謔中幫著大伙兒“倒”干凈“苦水”,然后打起精神,帶著“聞圾起舞”的狠勁兒,和垃圾對戰(zhàn)。
網(wǎng)友為垃圾分類造出的諧音梗
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很早前就觸及過這些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他覺得,處身感性世界中,大家伙都有一種欲望,便是疏解內(nèi)心的情緒,解除各種約束,從而獲得快樂。西方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也證實,幽默本身,就扮演著人們的解壓閥,還富含著一股子韌性,吐露著人們的在塵世中的不屈,與生活中的坎坷不順作戰(zhàn)到底的頑強。
生活無異于一場故事,諸多情節(jié)中,或許我們不得不被情緒裹挾,或許道路不是那么平順如意。可當直白的控訴化身俏皮的諧音梗,滿腔的難過在調(diào)侃、戲謔中激出會心一笑,頭頂?shù)臑踉坪托闹械撵F氣,似乎也都悄然散開。
不恰當?shù)亟栌靡幌?9世紀語言學家洪堡特的觀點——說話的能力是人們固有的,它寓于民族內(nèi)部的精神力量。
或許,形形色色諧音梗們透露出的豁達和敞亮、樂觀與瀟灑,早就寓居在我們骨血深處。
友情提示:
玩梗雖有意思,可不要過度哦~
參考文獻:
夫子主編,一天一首古詩詞 ?春,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
安迪斯晨風著,一本不正經(jīng)的博物志,百花文藝出版社,2020.
田東江著,盡入漁樵閑話? 報人讀史札記二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
孟肇詠.古諺語的諧音變體[J].語文研究,1987(04):48-50.
桂雙. 今天,你“奪筍”了嗎?[N]. 語言文字周報,2021
趙婕. 什么是“雨女無瓜”[N]. 語言文字報,2019-12-18(003).
蔡曙山.論語言在人類認知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王少良.“諧音祈福”的民俗文化探源[J].重慶社會科學,2017(06):121-126.
“藍瘦、香菇”為何霸屏[J].中國報業(yè),2016(21):69.
作者丨念緩
編輯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苗祎琦
排版?| 薛夢緣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
歡迎添加客服微信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