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告訴我,我看到的這個煩人精是誰?
貓:是我沒錯,圖片來源 mbd當然,這么和平的畫面其實很少見,更多情況下,你家喵主子在鏡子前是這樣的:
貓:誰在對面?圖片來源見水印甚至是這樣的:
貓:殺呀……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不禁讓我們產生了疑問,喵主子認識鏡子里的自己嗎?
鏡子測試想證明什么?
嗯,這么問的話你就和科學家們想到一塊兒去了,“動物是否認識鏡中的自己”可是個經(jīng)典問題,而大名鼎鼎的鏡子測試(Mirror Test)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最先提出鏡子測試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Gordon G. Gallup Jr.),他想用這種方法來測試動物是否具有自我認知(self-recognition)能力。試驗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如果動物能夠認出鏡子中的影像是自己,而不是另一個動物,那就可以認為它們具備自我意識。
驚呆了.GIF
怎么完成鏡子測試?
那要怎么知道動物認出了鏡中的自己呢?在經(jīng)典的鏡子測試中,研究人員會先將動物麻醉,在它們身上做標記(標記的位置一般是動物正常狀態(tài)下很少觸碰的部位),然后等動物蘇醒后讓它們觀察鏡子中的自己,如果動物開始研究自己身上的標記,那不就說明它們意識到鏡中看到的標記其實在自己身上了嗎?
圖中,黑猩猩的眉脊被染上了清晰可見的紅色染料。圖片來源 Science
蓋洛普的試驗就是這么做的,他找來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黑猩猩,在黑猩猩的眉間染上紅色印記(這個部位黑猩猩平時看不到),然后,分別觀察黑猩猩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以及有鏡子的情況下,對記號部位的觸碰情況。統(tǒng)計結果顯示,與沒有鏡子相比,鏡子存在時,黑猩猩觸碰記號部位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增加了400%-1000%)。研究人員觀察到有些黑猩猩會用手指檢觸摸標記區(qū)域,然后嗅聞手指,似乎在試圖研究記號到底是什么。這些行為表明,黑猩猩通過觀察鏡子中的影像,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染料存在于自己臉上,這就證明了它們具有自我意識(準確來說是視覺自我意識)。
哪些動物通過了鏡子測試?
鏡子測試的原理搞清楚了,那除了黑猩猩,其他動物在測試中的表現(xiàn)怎么樣呢?我知道你最關心的肯定是自家喵主子的表現(xiàn),不過,我們先說說人類自己吧。
Why me?
1972年,Beulah Amsterdam率先用小智人進行了鏡子測試,用以研究兒童的自我識別能力。試驗中,母親會在孩子鼻子一側涂點口紅(或胭脂),然后觀察孩子在鏡子前的行為。結果,18個月以下的孩子沒有一個對臉上的記號感興趣,18-20個月大的孩子,約有42%明顯表現(xiàn)出對記號的好奇,而20-24個月大時,63%的兒童表現(xiàn)出自我認知。
小智人認出了鏡中的自己,圖片來源 wukong
除了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智人,研究人員還對很多動物進行了同樣的試驗,它們的表現(xiàn)就一言難盡了:倭黑猩猩、黑猩猩、亞洲象、歐亞喜鵲、裂唇魚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種動物通過的鏡子測試;大猩猩是否能算通過測試連研究人員都不敢確定。而包括猴子、大熊貓和海獅在內的許多物種都未能通過測試。
喜鵲:拿開拿開,來源 wikipedia
至于你家喵主子……我還是直接上圖吧:
我是誰?
來
呀,互相傷害~
尬舞的快樂你不懂~
沒錯,喵主子沒能通過鏡子測試,它們似乎更傾向于對鏡子中的影像表現(xiàn)出攻擊性,或許在它們眼里,那是爭寵的對手呢?
鏡子測試科學嗎?
鏡子測試的初衷是為了測試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不過你也看到了,這種試驗有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非常依賴視覺。但我們知道,很多動物其實并不是主要依靠視覺系統(tǒng)來認識世界的,就算是貓、狗等視覺還不錯的動物,它們對視覺的依賴也遠遠小于人類。
目前研究人員普遍認為,能夠通過鏡子測試,可以作為動物有自我意識的一個證據(jù),但沒能通過鏡子測試,并不能證明動物缺乏自我意識。比如說,動物通過聲音和氣味區(qū)別自己和其他同類,也是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但鏡子測試明顯測不出來……另外,鏡子是一種人工制造的物體,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水面、冰面雖然可以照物,但顯然還達不到鏡子的效果),很多動物可能并不是沒有自我意識,而是不會使用鏡子。想象一下,你給古人一個智能手機,他們通過前置攝像頭看到自己的臉出現(xiàn)在屏幕里是什么感覺?動物們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感受估計也差不多。
嚇死寶寶了雖然在很多實驗中,研究人員會提前把動物放入有鏡子的環(huán)境,讓它們事先熟悉鏡子的功能,但考慮到自然狀態(tài)下動物似乎并沒有使用鏡子的必要,通過有限的幾次接觸就想讓動物熟練掌握鏡子的用法,似乎并不公平。不過,不管怎么說,鏡子測試還是為我們擼貓?zhí)峁┝诵碌乃悸罚河^察喵主子在鏡子前的反應簡直太有趣啦哈哈哈……
End
審核專家:冉浩,知名科普作家
蝌蚪五線譜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注明來源,責編/小西途說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